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届陕西省委书记(历任陕西省委书记)

历届陕西省委书记(历任陕西省委书记)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历届陕西省委书记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历届陕西省委书记以及历任陕西省委书记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舒同的个人简介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 *** 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东乡县孝冈镇(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 *** 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扩展资料:

1905年11月25日,舒同降生于江西东乡县一个贫苦人家。5岁那年,父母节衣缩食攒了几个铜板让他上了私塾,先生名叫梁翘,除教他经书、子集、歌赋外,还辅导他临习颜体楷书和王羲之的《兰亭序》。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买不起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就到村边砍来细竹自己制笔,捡来红粉石加水磨成“红墨水”,或用黄土和红土调成泥浆,在石板上练字。

邻里用过的染布水,他也提回家用来练字。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要写春联,就去请舒同。这是舒同练书法的好机会。他后来回忆说:“此时有好笔、好墨、好纸,笔落纸上,情绪极佳,见到红纸黑字,赏心悦目”。

舒同练字最简便的 *** 是撅根树枝在地上划字,写了抹,抹了写,真是“树作笔,地当纸”,取不尽,用不绝。

小时候,舒同对书法的酷爱可以说到了着魔的地步,一有空就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不停地比划,渐入古人所谓“口如诵,心如闻”的境地。后人赞誉舒同的书法“融百家之长,创自家风格”,这除了他禀赋较高外,与他从小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

舒同9岁那年,县城一位老者过寿,有人慕名请舒同写匾贺寿,舒同当场挥笔而就“杖国延年”4个大字,围观的几位老先生异口同声惊呼他为“神童”。

舒同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民主革命运动暴发。受陈独秀、胡适影响,舒同筹办了联谊性组织“金兰同学社”,与进步同学一起探求救国救民的良策。

1922年,舒同等人发起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创办了《师水声》杂志。他撰写的《中华民国之真面目》一文,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专制腐败,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自由的美好愿望。

一位老师在《师水声》上看到此文批道:“此生前途不可量也!”1925年春,为支持北伐军,舒同等人在东乡成立了“兵差办事处”,他连夜赶写了百余条宣传革命真理的标语四处张贴,看到的人都称赞舒同的字写得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乡县党组织遭破坏,许多 *** 员被捕,到处张贴着捉拿舒同的通缉令。在腥风血雨面前,舒同毫不退却,他与赵乐群、乐廷玉等人前往赣东北寻找省委北线负责人方志敏。

到了景德镇,反动军警戒备森严,随时可能被捕。他们只好到深山躲避。找不到吃的,就采蘑菇吃,赵乐群因吃了毒蘑菇当场中毒身亡。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舒同和乐廷玉又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征途。

来到安徽舍山镇时两人已身无分文。窘境中,舒同想到了卖字换钱维持生计。镇上一家饭馆早想写个牌匾装点门面,老板让舒同试试,“舍山饭馆”写好后,老板一看眉飞色舞,不但解囊相助,还请了几位先生一起帮着筹集路费。

就这样,舒同和乐廷玉为寻找党组织,先后辗转于江西、安徽、湖北、上海、南京等地,历时两年,舒同靠卖字筹款,度过了危难,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丐”经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同

2O02一2O03年陕西省省书记是谁?

胡和平,现任十九届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有哪些省委书记在1个省工作10年以上呢?

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

毛致用,在湖南省委书记的位置上,一干就是长达11年之久。

张德生,担任10年陕西省委书记。

李泽民,54岁提正部级,干了10年浙江省委书记。

陈元方简介

1.原 *** 陕西省委书记陈元方,陕西乾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 *** 汉中特委宣传部部长、三原县工委书记、关中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 *** 西安市委副书记,西安市副市长, ***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 *** 陕西省委书记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省顾委副主任,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2.道德家[东汉]陈元方,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10的内容(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生平要说陈元方,得先说他的父亲陈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音为“实”)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应宰府招见的时候,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设宴招待他们,当时的八大名士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见《德行》之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陈老爷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生了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才学见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某天,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争吵,各自夸耀自己的父亲的功业德品高,吵了好久争不出胜负,这两个娃娃跑到爷爷陈太丘那里,要老爷子下结论。没想到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见《德行》之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不知道小兄弟两个听到爷爷的决断会不会满意,但是爷爷的发自内心的得意和赞赏,以及后来长文孝文的才学出众,却不由得后世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来———生子孙若此,夫复何求!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泛,并成了个成语叫“难兄难弟”。“难”字读阴平(即口语所说的普通话“一声”),本来是“各有长处,难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将“难”解释成了“苦难”的“难”,“难”的读音也成了去声(即口语所说的普通话“四声”),成了“一起患难的人,共处同一个困难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尔在一些生僻的文章里,也还是将“难”字读阴平,意思是“讥讽同样的坏”,取其原意的反意。不过后来无论哪种解释,都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了。 关于道德家陈元方的文章:陈元方候袁公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即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走后,(友人)他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游戏。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发怒骂道:“这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3、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陈元方,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女,1930年出生,江西人,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1950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系,为该校理学院荣誉生及奖学金获得者。195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63年以该年最高成绩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内分泌学奠基人刘士豪教授,1966年毕业。博士生导师。

贡献在胃肠学尤其是胃肠内分泌学方面造诣较深,能在某些疑难胃肠病如胃肠胰腺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治中发挥独特作用,除消化***外,还具有多方面、多学科的内科临床经验。多年来致力于消化系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曾负责胃肠实验室工作。在我国胃肠内分泌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领域全国学科带头人。

好了,关于历届陕西省委书记和历任陕西省委书记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